我们先来看一看:
孩子为什么要撒谎?
一种可能是因为恐惧:环境不允许孩子说真话。
一旦孩子说了真话,就会遭到否定、批评或惩罚。
举个例子——
4岁的明明不愿意去幼儿园,向妈妈抱怨:“我讨厌XX老师。”
妈妈大吃一惊,回答说:“老师每天教你读书写字,你要尊重老师,不能讨厌老师。”
但明明坚持说:“不,我讨厌老师,我不想去幼儿园。”
这下,妈妈不耐烦了,她严厉地斥责了明明:“不去幼儿园,妈妈就不管你了。”
由于害怕被妈妈抛弃,于是明明改变了论调:“妈妈,我不讨厌老师了。”
妈妈听完,拥抱了明明,还亲吻了他:“乖,这才是妈妈的好孩子。”
妈妈这种前后的态度变化,让明明体验到——
向妈妈说真话是危险的,会被妈妈抛弃;
只有说妈妈想听的话,才能获得她的爱。
于是逐渐地,明明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并通过说谎来维持妈妈的爱,规避惩罚。
也就是说——
在生活中,当说真话会受到惩罚时,孩子就会通过撒谎来自卫。
另一种可能是因为羞耻:孩子在现实中无能为力。
有时孩子说谎,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或表达自己的愿望。
举个例子——
5岁的茜茜上完舞蹈班回到家。
她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学会转圈啦,一分钟转了100个圈,老师还表扬我了。”
妈妈喜出望外:“真的吗?快转给妈妈看看!”
茜茜有些不情愿:“不行妈妈,我的脚好累,转不动了。”
说完,茜茜假装站不稳,夸张地摔了一跤。
后来从老师发来的视频里,妈妈却看到:茜茜转圈时动作经常出错,跟不上队伍,并没得到表扬。
很明显,茜茜向妈妈撒谎了。
她撒谎的意图,无非有两种:
一是掩饰不足:跳舞转圈转得不好;
二是表达愿望:想得到他人的表扬。
通过撒谎,她隐藏了自己跳不好的事实,并获得了妈妈的表扬,达成了愿望。
也就是说——
当自身存在不足,或对某事感到无力的时候,孩子就会通过撒谎来寻求补偿。
事实上,当一个孩子撒谎,他其实是在告诉你:
他内心的恐惧、自身的不足,以及心底的愿望。
这时父母要做的——
不是去指责那个撒谎的孩子;
而是去了解孩子撒谎的原因,了解他撒谎背后的真实意图。
具体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允许说真话」的环境。
具体来讲就是,当孩子自由表达的时候——
我们要以「倾听者」的姿态去听孩子怎么说;
而不是以「评判者」的姿态去教孩子如何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孩子说出来的真话,可能是中听的,也可能是不中听的。
像前文的例子,当明明说讨厌XX老师、不想上幼儿园时,这样的话对妈妈而言明显是不中听的。
因为没有父母会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很多家长面临类似处境,可能也会像明明的妈妈一样,采取说教、威胁等方式,去纠正孩子的想法和态度。
却也无形中给孩子营造了一个「不敢说真话」的环境氛围。
如果妈妈希望教导明明说真话,她应该怎么做呢?
她可以先允许孩子表达对老师的不满:“噢,你讨厌XX老师了。”
然后抱着好奇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那你能不能告诉我,老师做了什么让你这么讨厌她?”
这时明明可能会回答:“昨天我算数算错了,老师就批评我不认真,我讨厌老师。”
妈妈则可以回应明明:“噢,你算错数被老师批评了,你不喜欢被批评,所以你讨厌老师。”
这时明明心里可能会想:“妈妈真是太了解我了。”
通过这种方式,
孩子可以在倾诉中释放情绪,父母也可以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双方也就有了更多平等沟通的空间。
当然,孩子一旦可以自由说真话,就会不可避免地暴露他的某些不足与局限。
如果这部分不被父母接纳,孩子也会通过撒谎的方式去夸大成就,隐藏不足。
也因此,在给孩子创造一个「允许说真话」的安全环境后,我们还需要:
学会接纳眼前「真实但不完美」的孩子。
更具体来讲,就是:
不带批判地看见孩子真实的样子;
让孩子知道:不完美也可以被爱。
像前文例子,茜茜撒谎说自己跳舞跳得很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当妈妈从视频得知女儿在撒谎时,她可以试着不带批判地还原孩子的现状:
“我看了你今天跳舞的视频,发现你跳的跟别人不太一样。”
同时理解孩子当下的挫败与愿望:
“你跳得很认真也很努力,妈妈知道你很想得到大家表扬。”
这时茜茜心里可能会想:“妈妈真是太了解我了。”
如此一来,
孩子就可以在父母面前放心做自己,真实表达自己的愿望,不再需要刻意去通过撒谎、夸大其词等方式来寻求补偿了。
您有拿到我们派发的多功能半圆尺但是不知道如何使用吗?您知道如何使用它的全部功能吗?您可以观看下方视频 您可以通过使用这个多功能半圆尺 : ✅轻松活出不同角度的线条 ✅轻松画出不同直径的圆形 ✅轻松测量不同线条的度数
我们先来看一看: 孩子为什么要撒谎? 一种可能是因为恐惧:环境不允许孩子说真话。 一旦孩子说了真话,就会遭到否定、批评或惩罚。 举个例子—— 4岁的明明不愿意去幼儿园,向妈妈抱怨:“我讨厌XX老师。” 妈妈大吃一惊,回答说:“老师每天教你读书写字,你要尊重老师,不能讨厌老师。” 但明明坚持说:“不,我讨厌老师,我不想去幼儿园。” 这下,妈妈不耐烦了,她严厉地斥责了明明:“不去幼儿园,妈妈就不管你了…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 如果水质过差,最终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接受的第一份教育来自父母,影响他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 家庭教育怎么样,必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Copyright@2022 Panda Education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