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怎样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你是⼀位焦虑的家⻓吗?怎样克服焦虑情绪?”“你了解⾃⼰的孩⼦吗?怎样保证孩⼦的身⼼健康?”最近沸沸扬扬的“幼升⼩”话题,触动诸多家⻓内⼼的焦虑情绪。借着这股教养话题的热潮,更多的家⻓开始关注和思考亲⼦⼼理话题。
⻓期从事⼉童⻘少年⼼理健康教学的陈默⽼师对此颇有研究。作为华东师范⼤学⼼理咨询中⼼特聘⼉童⻘少年专家咨询师,她告诉解放⽇报•上观新闻记者:“现在的孩⼦跟当年的我们或者你们都不⼀样,他们有⾃⼰独特的个性。”不论是⽼师或家⻓,第⼀任务应该是跟上孩⼦的脚步,阅读范围、知识层次和⼼理探索⽅⾯不断重构和更新,与00、10后的他们⼀起共同成⻓和进步。

► 你是不是焦虑的家⻓

“你是⼀位焦虑的家⻓吗?”陈默⽼师的亲⼦演讲中,常常⽤三个问题做开场“杀⼿锏”,请家⻓⾃测⾃⼰的焦虑程度:
1、如果你听说⼀位数学名师最近开班辅导,他辅导过的孩⼦都考进了名校,但你没有他的联系⽅式。你会着急得到处找吗?
2、你和孩⼦⼀起在饭桌上,是不是要么不说话,只要说话,哪怕绕100句也会绕到学习上?
3、 孩⼦班上谁语⽂成绩最好,谁奥数成绩最⽜,你是不是都很清楚?
如果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是”,那么基本可以确定你是⼀位焦虑的家⻓了。
测试题⼀出,台下哗然!“看来我是有点焦虑了。”“我好像也是。”
想消除焦虑情绪,可不是⼀件容易事,需要先得从拒绝“急功近利”做起。妈妈的作⽤相当⼤。陈默⽼师举例说,即便是万⼈追捧的明星,如果回到家⾥,妈妈毫不留情地骂TA没⽤,TA的⾃信⼼很容易崩塌。因此,妈妈们要记住,⾃⼰是孩⼦⾃信的底线,⼀定要守住。

► “孤独的他们不怕死亡”

⼈⼀旦感觉到孤独,就会⽆端地伤感。⽽现在的孩⼦则有与⽣俱来的孤独感。陈默举例,“你去菜场买⼀只刚孵出来的⼩鸡,好吃、好喝地饲养着,但⼩鸡依旧会⼀天天萎靡下去,⼤约3周后死去,它因孤独⽽离去。”
陈默接触过不少案例。⼀位⺟亲焦急地跟她说,⼥⼉⼀到晚上睡觉就会嚎啕⼤哭,这就是孤独感所引起的。⼈⼀旦觉得孤独,思考⼒就会变得很强。现在⼀个4岁的孩⼦,发呆、思考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痛苦已经跟上⼀代⼈⼩时候所感受到的痛苦完全不⼀样了。由于与⽣俱来的孤独感,孩⼦们会有这些表现:⼀是会⽆端伤感,莫名流泪。⼆是早早开始思考⽣死问题。
在这些具有孤独感的孩⼦身上,还背负着很重的情感负担。他们⼤部分都是家⾥的“独苗苗”,集万千宠爱于⼀身,基本每⼀个孩⼦身边,都围绕了6个满怀期盼的⻓辈,这让孩⼦感觉到巨⼤的情感负担。这很可能就导致孩⼦身上的负担太重,反⽽让他们产⽣“破罐⼦破摔”的念头:我报答不了你们的恩情,你们也不要在我身上倾注太多的期望。孤独的TA们往往不怕死亡,只怕吃苦。

► “别让他们做‘第三只笼⼦⾥的⽼⿏’”

“幼⼉园时期的孩⼦就知道,⻓⼤我要赚钱给奶奶花,因为奶奶对我好。”孩⼦⼀⾯想要达到⽗⺟的期望,另⼀⾯⼜苦于⾃⼰没有能⼒,这些两端感受内⼼挣扎、痛苦纠结的孩⼦好⽐“第三只笼⼦⾥的⽼⿏”。
陈默解释,这源于⼀个实验:三只被困在笼⼦⾥的⽼⿏有不同的待遇,第⼀只笼⼦⾥的⽼⿏踩到按键,会有吃的东⻄送到笼⼦⾥来,它就会⼀直踩按键;第⼆只笼⼦⾥的⽼⿏⼀踩按键,就会被电击,⼏次下来,它再也不敢踩按键;第三只笼⼦⾥⾯的⽼⿏⾯对的情况是,踩⼀下,有⻝物送进来;再踩⼀下,就会被电击。
那到底踩还是不踩?这种⽭盾和纠结,就是现在的孩⼦们的现状。孩⼦来到这个世界上,家⻓对他好,就像给⽼⿏⻝物;但同时⼜给孩⼦巨⼤压⼒,就像给⽼⿏电击;孩⼦们如同整天关在第三个笼⼦⾥的⽼⿏,会⽇⽇纠结难熬。作为家⻓,既然给了孩⼦⽆限的爱,就请不要对他们再提出更过分的要求,制造更⼤的压⼒。

► “孩⼦们已经变了,你们却还没跟上”

现在的孩⼦到底怎么了?⽼⼀辈的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太难带,⽼师们也觉得他们教的孩⼦⼀届不如⼀届。“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从80年代开始,孩⼦们的成⻓环境发⽣了巨⼤的改变,我们现在⾯对的教育对象⼤都是独⽣⼦⼥,也是伴随着互联⽹的发展成⻓起来的⼀辈⼈。”陈默说。
1993年粮票没有了,因为我们吃饭不愁了。当⼀个⺠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族吃饭不愁
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样了,各种教育理念的冲突也开始浮现,连经典教育故事的魔⼒也开始变⼩。
⽼师给孩⼦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孩⼦会反问:每个⼈都拿了⼩梨,那么最后的⼀个⼤梨是不是留给了⾃⼰?
地理⽼师在讲述澳⼤利亚的课程时,⼀名学⽣站起来对还从未去过澳⼤利亚的⽼师说:“⽼师,我已经去过3次澳⼤利亚了。”
陈默认为,这就是现在的孩⼦们,他们知识丰富,话语权强烈,以⼈性作为道德的最⾼标准。“他们有同情⼼,同情弱者,道德判断⽔平要⽐我们这代⼈⾼多了。”
以前的⽼师,会教育学⽣做 “⼤海⾥的⼀滴⽔”“机器⾥的⼀枚螺丝钉”。现在的孩⼦们强调的是个性。
作为对孩⼦教育产⽣关键作⽤的家⻓和⽼师,第⼀任务应该是跟上孩⼦的脚步,⼀起共同成⻓和进步。

► “⽗⺟⼼愿”到底是啥?

在探讨家庭教育终极⽬标,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愿”是什么的问题时,陈默给出了⾃⼰的⻅
解。她认为,⽇常教育中,要让孩⼦在帮助他⼈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社会竞争⼒,要在⺟亲的淡定和
⽗⺟的关爱中树⽴起⽣活的⾃信。同时,有⼏个因素⼀定要考虑。
第⼀,做个身⼼健康的⼈。⼀个⼈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要是孩⼦有慢性病,⼜怎能去追求真正身⼼
健康的⽣活?同时在成⻓的每个阶段,还要能适应TA所在的环境。
第⼆,有能⼒获得⼀定收⼊的⼯作,且内⼼平静。很多家⻓都希望孩⼦将来能⾐⻝⽆忧,陈默却觉
得,孩⼦将来的收⼊达到了社会平均⽔平,同时做了⾃⼰⾮常愿意做的⼯作,最重要的是内⼼得到了
平静和快乐,这才是⼀种价值的体现。
第三,内⼼愉悦感应该不仅仅来⾃他⼈的评价。陈默认为这点很重要,现在的家⻓总爱拿⾃⼰的孩⼦
与别⼈家的孩⼦⽐较,其实,成⻓的愉悦、内⼼的愉悦应该更多是⾃我的良好发展,不单纯为赢得他
⼈的欣赏⽽努⼒。
第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且能欣赏美。孩⼦应该从⼩养成阅读的习惯,“活到⽼,学到⽼”不是⼀句
空话。同时会欣赏美,为⾃然美、艺术美⽽感动。
第五,独处和群处都不焦虑。独处时“魂能守舍”、悠然⾃若,群处时不⽆故树敌,还能看懂别⼈的困
难,出⼿相助。有⾃⼰的亲密同伴,将来到社会上也会有获得朋友⽀持的能⼒。

► “想让孩⼦幸福,⾃⼰以身作则

处好亲密关系是⼀种能⼒。陈默认为,在婚姻⾥,没有谁对谁错,讲到底就是⼈格成熟的问题。家⻓要把孩⼦培养成⼀个⼈格成熟的⼈,⾃⼰要先学会和配偶如何相处。
孩⼦是⽗⺟的⼀⾯镜⼦,⽗⺟的以身作则很重要。男⼥⽣理结构不同,表现出的特点也不⼀样。⽐如男⼈爆发⼒强,⼥⼈更有持久性。两个⼈相处,情绪的开关掌握在⼥⼈⼿中。⾃信的⼥⼈,能科学把控情绪,是家庭的黏合剂,有这样的妈妈,孩⼦也更会处理情绪。反过来,跟焦虑的家⻓在⼀起,孩⼦会疲惫不堪,所遇到的压⼒更⼤。
⼀个孩⼦要想过得好,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家⻓要帮孩⼦树⽴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妈妈要⼤⽓、⾃然、轻松,爸爸要给孩⼦尊重。如果家⾥的男孩身⾼超过了爸爸,做爸爸的就得放下架⼦,⽤‘示弱’的姿态来跟孩⼦平等相处。”在这种爱的环境⾥熏陶出的孩⼦,⼀定会给你惊喜的!

相关文章